• 1
  • 2
  • 3

校园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曹津源老师点评我校2006-2007年度“十佳论文”

1、陈秀华  《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及其养成》

20073期《中国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体育》)

      文章的标题就吸引眼球。在有些人看来,体育是非高考学科,还要“教育机智”吗?陈老师却以亲自经历的两堂课为例娓娓道来,并适时引经据典作理论阐述,由此可以看出陈老师学以致用的科研素养。他的论文多次进入“十佳”之列,并不是偶然的。

2、陈鸿军  《从教学观念的更新看新课程的教学》

(20076期《化学教与学》)

      标题中的“更新”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个痛苦而艰难地探求过程,但对科学的执着者来说也许是一个愉悦的过程。陈老师阐述的就是这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过程,因此他享受着初步成功的喜悦。有些教师面对这样的“更新”心存疑虑,患得患失,因循守旧,结果当然只能为新时代所不容。陈老师的体会告诉你:跨过这道坎,前面就有海阔天空!

3、陈唐明《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20072期《中学数学教与学》)

      “反思”,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贴近又远离的概念。之所以说其“陌生”、“远离”,是我们还有不少教师上了课以后并不“反”,也不“思”,更不写。陈唐明已是高级教师了,可是他还在不断地“反思”,文章通过3个案例,探讨教学的科学途径,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作者不时有真诚的自责,透辟的分析,这是很值得提倡的。在这里,我特别要向年轻教师提醒一声:在新课程背景下,你上课后反思吗?像陈老师那样将反思过程总结成文了吗?

      4、冒亚平  《整体性――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

      2007年第9期《江苏教育研究》)

      培养思维能力是对高中各学科的共同要求。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长,事件纷纭复杂,正反人物众多,它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有什么特殊要求?核心是什么?培养的途径、模式和方法何在?这是当前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冒校长的这篇长篇论文提出了“整体性思维”这一概念,对上述问题作出了系统而深刻的回答。文章既有理论创新色彩,又有典型实例剖析,为我们努力站到学术前沿解读新课标提供了范例。

      5. 姚赛男  《从2006高考佳作管窥话题作文的拟题艺术》

(20071-2期《中学生优秀作文》)

视角虽小,所论却全面而实在。作者亲历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但她并非出于好奇,而是把它作为课题研究的过程,阅读着,欣赏着,感叹着,记录着,思考着,升华着。集阅卷者和研究者于一身,使她的文章给人现场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6. 曹津源 《拨响“怦然心动”的琴弦》

    (20076期《中学文科》)

这篇9000字的长文总结了考场作文如何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经验,虚实结合,条分缕析,指导性强,富有文采。

7. 符丽敏  《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案例分析》

 20072期《江苏教育技术》)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怎样达到最优化?怎样做到适量适时适度?文章以案例分析形式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初步的回答。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听课中也发现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大家像符老师那样做一些反思总结,以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教学率。

      8. 缪爱明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及策略》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6期)

作者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参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专家们与在教学一线实践的广大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实施往往有较大的差距。缪爱明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把自己定位在上述两类人群之间,既体现专家的科学理念,又亮出教师的实践智慧。这就使文章具有了“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特色。真希望我们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有更多的能集专家理念与实践智慧于一身的新型教师。 

     9. 缪庭  《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

(《中小学英语教学》2007年第7)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什么关系的争辩声中,作者却以英语教师的眼光从一个角度切入悄悄地进行着调查研究和科学实践。其实,“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是英语教师应有的视野和实践,其它教师也都必须结合任教学科的特点进行思考和探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许是对素质教学与应试教学的关系的最好回答,我们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人文性”的办学特色也就能彰显得更加充分。

      10樊志瑾  《新课程呼唤班级设计变革》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3)

这篇8000字的长文是作者30多年班级管理经验的理性总结,是她与时俱进深刻反思的最新发现,是一位老德育工作者站到学术前沿引领同行的科学指向。文章既展示出宏阔的视野和闪光的思考,又全面地阐述了行之有效的操作原则和策略,成为生态德育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管理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认真读一读。

[打印文章]
智慧·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