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用创新精神构建生态型德育,让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家园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转自《江苏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多年来,我校坚持不懈地探寻中学德育工作规律和中学生成长规律,以师生共同和谐发展为主旨,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为目标,以铸魂立根教育为主线,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独特的生命体的权利和需求,注重学生生存竞争能力的培养,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坚持生活实践原则,以活动作为师生体验德育和提升素质的载体,让师生在共建共享生态型德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德性、智慧、礼仪和能力,不断地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用创新的理念共建师生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
一、观念更新,为构建生态型德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我校构建生态型德育,目标之一是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优化学生的生活方式,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引导教师更新三大观念,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德育实践。
㈠确立新的德育价值观,让师生在共建生态型德育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创造德育的价值,并体验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
确立科学的德育价值观是构建生态型德育的前提条件。人的活动总是受内外两种尺度支配,前者为价值尺度,表明人是按自己的需要来行动的;后者是真理尺度,表明人是按客观规律来行动的。明确德育的价值才能产生参与德育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实现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的主要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为学生成人奠基,。因此,德育的价值具有隐匿性和后显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可能像教学那样,通过一堂课,一次高考,让教师声名大震,享受成功。另一方面,一些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重智轻德”现象的存在,使得一些教师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缺乏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因而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难以获得在德育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
传统德育的价值体现为将所有的学生塑造成规格统一“道德瓶”、“标准件”。这种规约性的特点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忽视学生的权利和需求的做法,沉重的学业负担和求学中的功利思想,使学生对德育疏而远之,因此学生们很难感悟到德育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德育的导向、保证、教育、塑造的价值在学生群体中难以实现。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便没有价值,因而不可能成为人们需要的商品。借用这一原理,我们认为,德育的使用价值是对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求性的满足,是对教师获取成就实现工作目标的需求性的满足,让师生共同认识到德育的有效性,才能调动师生创建生态型德育的积极性,在共同创建的过程中创造出体现国家意志的具有时代性特征和校本特征,具有师生共享共同成长双重功能的现代德育价值。
结合我校的德育实践,我们认为,现代德育价值应体现国家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是:“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德育工作价值也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征。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就坚持德育回归学生生活的理念,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作为德育的价值目标。跨入新世纪,我校以培养“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的优秀学生作为生态型德育的价值取向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我们疏通德育价值实现的多种渠道,切实加强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努力营造“事事是德育内容,处处是德育阵地,人人是德育价值的创造者”的生态型德育氛围,让师生在构建生态型德育的过程创造德育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㈡确立新的德育主体观,让师生成为构建生态型德育的主体,以双主体的互动作用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德育是师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当前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德育中存在的双主体主动性发挥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缺乏生机活力,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装饰品。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构建生态型德育,必须坚持“教师主体和学生自我教育主体”的双主体德育观,以“有德之人”施“有德之教”,以“有德之教”育“有德之人”,师生互动,达到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德育最佳境界。
怎样使学生成为生态型德育中的主体?关键是教育者要善于尊重学生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的需求,用爱心去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互动地过程中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实践。
怎样使教师成为生态型德育的主体?从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管理层面去看,应建立健全确保教师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提供其在德育领域施展才华的平台,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激发学生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教师的层面去看,应将自己作为一个积极主动和有创造潜能的自在个体进入生态型德育构建过程,在提升自我的实践中引领学生精彩人生。。
㈢确立新的德育地位观,促进师生在构建生态型德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德育首位”和“教学中心”的关系,真正发挥德育的导向、核心和保证作用。
“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似乎已成为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管理者的共识。“德育首位”是指德育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方面所承担的首要责任;“德育首位”还应该表现为教学领域中所显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确保“德育首位”的关键在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领导决策层,实践“德育首位”的主要力量是师生,实现“德育首位”的主阵地是课堂。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德育首位”与“教学中心”不是一对矛盾体,“首位”围绕“中心”并服务“中心”。“中心”依靠和促进“首位”作用的发挥。德育在保证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中真正产生“首位”效应,德育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德育才会被师生所接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教师育人意识、课堂渗透意识的强化,以保证教学领域中“德育首位”作用的发挥。
二、路径求新,为构建生态型德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创造实践平台。
我们一直努力探寻德育新路径,奋力突破传统德育中“高调低效”的瓶颈问题。我们认为,构建生态型德育必须遵循生活实践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活动体验原则,为师生共建共享生态型德育创造实践平台。
㈠传统教育走近学生心灵,凸显时代性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学德育永恒的主题,怎样让“正统”的教育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思想的共鸣,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升华,我们创造了一块块充满生命活力的舞台:
①青年学生党校――用理论之石锻造心灵的舞台
早在1985年我校率先在南通市创办了高中青年学生党校。今天,这所青年学生党校已成为数千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成为江苏省红旗基层党校。2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办好这所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信念来自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责任。为了将传统的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赋予鲜活的时代内容,我们利用党课给学员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组织优秀学员参观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周总理故居等教育基地,采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员感悟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20年来,有40多位优秀学员在高中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多的学员在大学跨进了党组织的大门。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我们利用这块阵地用理论之石锻造年轻的心灵,让青春带着理想不断前进。
②青年护绿岗――用生命本色护卫心灵的舞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曾经开展过轰轰烈烈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同学们从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分配包干区到主动认领“青年志愿者服务区”这一形式的简单变化中感受到了作为校园主人的快乐,感受到了校园绿色的美丽和自己生命的灿烂。“青年志愿者服务区”由物及人,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搬入新校区以后,我们继承我校优良的“青年志愿者”传统,设立了“青年护绿岗”,以此召引全校同学从关怀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关爱校园,关爱绿色,进而引领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营造充满生命光泽的和谐校园。2005届的桑明铭同学双腿残疾,只能依靠两个板凳支撑行走,生活上也多有不便。。当他考进我校后,一批又一批的同学给他带来了欢笑,送去了希望。当他上下楼梯的时候,有人主动去搀扶他;当他生活上不便的时候,总有一双双友爱的手帮助他。桑明铭也从不愿自己落于人后,他总是微笑和自信地面同学和老师,用坚强铨释生命的意义。200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南通大学英语翻译专业。
③创新工作室――用智慧之灯照亮心灵的舞台
我校于2002年9月1日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新校区,现代化的校园建筑美轮美奂,但却没有名字。我们以创新工作室的名义,发动全校学生为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建筑物命名。同学们进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进行搜索,请教学识渊博的人士。他们读书、思辩,争论、取舍,提交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各个建筑物命名近2000个。经过征文竞赛、演讲辩论、专家评选,最后各个建筑各得其名。德馨楼、砺志楼、厚学楼、笃行楼、海韵馆、恬园、浩瀚学海、树人大道……教育无痕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走在宽阔的树人大道,路边九个公用电话亭随时等候着同学的光临,每个电话亭上都有一句意蕴隽永的格言,例如:一生牢记两个字――祖国;一生实践两个字――学习。生命是大海,努力是船只;自信是风帆,理想是彼岸。意志在磨练中坚强,生命在探索中充实,思想在抉择中成熟……这些并不是哪位世纪伟人的名言,而是我校学生自己撰写的“同窗格言”! 用德育与大语文融为一体的理念建立创新工作室,用创新的思维开展创新的活动让智慧之灯照亮学生心灵。
④青春歌坛――用高雅艺术陶冶心灵的舞台
每天下午上课前10分钟,全校所有教室就开始回荡优美的旋律:“同学们好,又到了每周一歌时间。这一周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新歌……”全校同学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即全体起立,放声歌唱…… 每当下课铃声响过,“课间音乐欣赏”准时开始,伴随着作曲家生平和乐曲主题的介绍,悠扬的乐曲充满了整个校园;每天傍晚,夕阳西下,“同学们好,‘校园之声’现在开始广播……”整整12年了,“每周一歌”、“课间音乐欣赏”小小的艺术板块构筑学生心中喜爱的青春歌坛,德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生命成长素。通过“每周一歌天天唱”、“课间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们在高中三年可以演唱和欣赏到300多首歌曲或乐曲。充分利用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与编排,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从而陶冶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这就是如东中学诠释的一种生态型德育。《光明日报》曾经作过专题报道。
㈡即时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凸显针对性
德育从育心开始,育心从对话入手,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直面学生群体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即时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① 与校长进行心灵对话――让责任意识融入学生生活
2005年4月,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为我校学子关注的热点。校园网上跟帖不断,煞是热闹,有的同学甚至准备组织大家集体签名抗议。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赞赏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但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一些不和谐苗头。为了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冒亚平校长在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海韵馆作了一场《关于日本“入常”及国际时事》的时政报告,与学生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热血青年铸爱国长城,理性学子走强国之路”签名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一种热情,更是一种责任。在校园网上,我们专门开辟“校长信箱”,利用现代媒体,架起校长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② 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让关爱之心融入学生生活
“当碰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时,当产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烦恼时,你或许比较痛苦,或许很想倾诉,或许希望求助,――这些人之常情,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经历,都能理解;作为过来人,我们只有一个企盼,愿全校每一位同学都能主动地、健康地、快乐地学习与生活着。”
“或许,你会感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在与老师和同学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易解开的迷和不易做好的事需要寻找知心朋友的帮助;那么,当你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拨通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绿色通道885时,当你鼓起勇气踏进春雨工作室时,我们――春雨工作室所有老师都会热忱欢迎你。春雨的承诺: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你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你的秘密就是我的秘密,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为你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伴你成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快节奏的学习生活,激烈的求学竞争,使学生过早地尝到了烦恼的滋味。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设立了春雨工作室。春雨工作室开通了“885”绿色电话通道,开设了学子心语信箱和电子信箱,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和倾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关爱之心与学生心灵对话,让年轻的心灵沐浴灿烂的阳光成长。
③与社会进行心灵对话――让理想之火融入学生生活
从1993年开始,我校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与社会进行心灵对话,点燃学子心中的理想火花。十多年来,一批批学生带着研究课题,奔赴农村,走进车间,踏进机关,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产生了远非课堂教学所能获得的效果。学生对如东水资源的调查报告成为已经完成的如东“引江供水工程”的决策依据之一;学生对校园绿色环保的建议已被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采纳……每年秋天,20多辆大客车满载着如东中学1000多名高二学生,浩浩荡荡从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出发,分别奔赴遍布在全县的十多个社会实践基地,开始他们盼望已久的 “社会实践周”之旅,那时那地,他们绝对是如东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③ 与院士进行心灵对话――让科学精神融入学生生活
培养科学精神,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栋梁之才是我校追求的目标。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创造让学生与科学大师零距离交流对话的机会。著名校友黄先祥院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家探亲,我们总是尽可能的邀请黄院士为学生们作专题报告。2005年10月,14位在江苏工作的两院院士到如东我校考察,我们想方设法让院士们来到广大学生中间,使他们零距离领略大师风范。每年科技节,我们都邀请在现代科技前沿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校为全体师生作科技报告,让科学精神融入学生生活,引领他们攀登科学高峰。
㈢学科教育激活学生思维,凸显渗透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如果我们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德育就是一个重大损失。
①让学生成为知识海洋的拾贝者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求各科教师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紧扣教材找准结合点,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的始终,使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高一实施新课程后,全体教师将“德育渗透课改”作为研究课题。高一政治课改革考试方式,组织学生走访交通局、工商局、国税局、行政审批中心、建设银行等单位,对政府部门的职能及一些热门话题进行探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将凝聚着学生智慧的调查报告汇编成册,取名《拾贝集――经济学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建设家乡和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②让学生成为健康文化的践行者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凭借美的形象打动人的情感,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受教育者的发现美和感受美的愉悦之中,实现以美引善、以美立德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我。20多年来,深受学生喜爱的“红五月”歌咏节、艺术节之所以经久不衰,充满青春的朝气,与时代同行,就是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活动是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们自选自编自练自演,享受成功,分享快乐,成为校园健康文化的践行者,成为德育与艺术教育共铸的一道美丽风景。
③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
“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切入点,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实施“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我校自2000年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基本建立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模式,初步构建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与成果的评价机制,研究性学习活动初显成效。不久前,我校从高一年级两百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中遴选出六个小组,在全县研究性学习观摩研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六个小组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课题,内容涉及“如东县城交通安全”、“掘港镇老巷保护”、“洋口港建设与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中学生发型的研究”、“如东县城三元世纪城文化现象的研究”、“潮汐的形成与开发利用研究”。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科研创新,为构建生态型德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让德育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变经验型德育为科研型德育,我们走过了一条长达20年的探索之路。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校在全市率先提出中学德育必须注重层次性、系列性、科学性的理念,制定的《如东县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要》在南通市产生了较大影响;八十年代中期,我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制定了《如东县中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并在省刊发表;八十年代末期,我校创立的“三校三课”(少年团校、青年党校、家长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思想政治课、劳动技术课、社会实践课)立体教育模式经《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向全国推介。
“九五”期间,我们组织教师开始两个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一个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研究”,另一个是江苏省“九五” 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德育活动性课程研究”。经过五年的学习、探究、实践和提升,课题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001年8月,根据全校教师德育工作实践编写的专著《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导引》和收集全校学生撰写的格言编辑而成的德育校本课程《同窗格言》正式出版,并分别荣获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机构健全―课程渗透―环境熏陶―活动强化―实践养成―管理保证―科研深化”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人文性、开放型、实践性、活动化”的生态型德育的构建正是我校德育科研的重要成果,并为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十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团省委重点课题“高中青年学生党校办学体制及育人功能研究”和市级重点科研课题“中学党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两个德育课题研究任务。五年来,围绕两个课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科研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体党员教师以“中学党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为载体,紧紧围绕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党组织与行政的关系、加强中学党组织自身建设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党员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三大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提升了个体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2005年,介绍我校生态型德育工作经验的文章《关注学生发展 构建生态德育――让校园洒满七彩阳光》在《江苏教育》发表,并在全国素质教育会议上做书面交流,被收入中央教科所论文汇编。
将德育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资源是我们开展德育科研的初衷和归宿。为此,我们在努力构建开放式的生态型德育工作新体系的过程中,继续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1、坚持德育目标的开放性。一方面我们把培养全体学生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作为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我们更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生命意识和社会适应性品质,使德育主体面对复杂的道德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判断、对待,提升生命的质量。
2、坚持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我们除了仍然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外,还根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充实德育内容。比如,重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美育和心理卫生教育;重视教育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重视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精神品质教育,如主体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时效意识、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等;重视现代经济交往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教育,如坚守信誉、文明消费、照章纳税等;重视生态伦理教育,如可持续发展意识、国情意识、全球意识、环境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公德意识、环保参与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等,增强学生的生存竞争能力。
3、坚持方法与途径的开放性。我们抓住道德内化这个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全面渗透,全员参与,全程负责;重视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三校三课”互为补充、形成合力;突破德育课堂教学范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活动中,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一年一度的红五月歌咏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社会实践时间、地点和调查访问对象的确定,校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内容的编播乃至工作人员的选聘,开展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形式等等,都尽可能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4、坚持德育评价的开放性。开放性德育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分类划等,而是注重形成性评价。比如,我们在开展公益公德教育活动中提出: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子女,在外做好公民的基本要求,并定期进行考核。在评价考核中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老师和家长的参与评议活动,形成开放型网络式的德育工作新的评价体系。
5、坚持师生成长的互利性。以“尊重生命、全面关怀、多方入手、整体提升、和谐生成”为德育实践策略,着眼于活生生的学生生命个体,通过全员参与,通过融汇多种能力培养的主题活动,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各种能力,已经成为我校全体老师的共识。在构建生态型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参与科研,追求“价值引领”和“自主构建”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德育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并深受学生爱戴的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他们成就了事业,也成就了自己。一届又一届如东中学学子在生态型德育天地中建构自己的人生世界,让精神得到唤醒、心灵得到放飞、性情得到陶冶、潜能得到显发、人格得到提升,从而充分地创造自我、塑造自我,成功自我。
构建生态德育,让校园洒满七彩阳光;关注学生发展,让师生共同走向成功,这就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执笔:樊志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