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名师风采:追求教育理想的跋涉者(之二)——记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樊志瑾
追求教育理想的跋涉者(之二)
曹志正(市骨干教师,如东中学语文组老教师)
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德育工作能否充满活力,能否搞得有声有色,能否上档次,有品位,能否取得实效,能否不断创新,关键在于班主任队伍的优劣强弱。如果说班主任像一个个能征惯战的将军,那么,我们的樊志瑾书记就是一位善于点将的元帅。
一、重视理论武装。樊书记一向提倡班主任要多读书,多学习教育理论,多学习各种媒体推介的新形势下优秀班主任的德育经验,而且自己带头读书。因此我校班主任读书成风,从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专著到《人民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教学与管理》《德育报》,几乎全读过。
二、重视典型引路。樊书记深知典型的价值和影响,重视约请我校德育工作最有成效、最有经验、最能创新的班主任给全体班主任作讲座。一般而言,一次讲座安排三位主发言人,各自侧重谈一个方面的内容,三人形成互补。每次听者的反映都非常好,觉得特别管用,特别实在。
三、重视设帐收徒。我校在樊书记的首倡下,扎扎实实地开展以老带新,以强帮弱的“青蓝工程”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且取得了累累硕果。而每次新老结对时,樊书记总是亲自带上一至两个班主任徒弟,而且在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一批批新人迅速成长起来。于建生、江雪松等已是县内的佼佼者,周桂林等最年轻的一茬也正在崛起。
四、重视教育科研。樊书记非常强调,我校所有班主任都要努力成为科研型、学者型的德育工作者,都必须有论文、经验介绍或班队活动实录(设计)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她自己则身先士卒。她每年都有高品位德育论文或经验总结发表,而且都是发在《中国德育》《德育天地》等权威杂志上。在她的影响下,我校班主任发表的德育科研文章量多而质高。今年南通市搞的班主任工作论文评比,我校投稿5篇,4篇获得一等奖,1篇获得二等奖,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五、有意磨练新人。书记知道,压担子,就是促成长,因此适时地大胆地给年轻人压担子,让年轻地他们有挑起大梁的机会,有锻炼磨合的机会,有脱颖而出的机会。2001年省级课题结题时,国家级专家、南通市教育局领导等来我校验收,我们推出了三堂主题班会课,开课的有身经百战的老将,也有初出茅庐的新兵。结果堂堂出彩。而一些刚从高校毕业就当了班主任的新教师,书记敢于一下子就让他们从高一送到高三,结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铸师德至情至理 育新人亦师亦友
于建生(如东中学团委书记)
“努力做一个像我师傅这样的好老师,让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幸福。”这是我师从樊志瑾老师后铭刻心石的志愿。
记得那是1997年夏,工作四年的我已送走两届高三毕业班,小有成就的我既自豪又迷茫:漫长的从教之路我该如何走?有一天,樊书记找到我说:“下学期锻炼锻炼自己,做个班主任?”我不无担心:“那您得做我的师傅,遇到困难您就教教我。”师傅笑着点点头:“行!有困难我们一起解决。”就这样,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在教育艺术的舞台上摸爬滚打了近十年。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时时让我感动的是师傅亦师亦友的真情,处处令我敬仰的是师傅至情至理的师德。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是一个能尊重学生的老师,而尊重来源于情感的换位。
樊老师经常对初为班主任的我说:师生在作为人这一点上是平等的,你在教育学生时,应当时刻想到“如果我是学生”;为人师和为人父母在情感上是一致的,你在教育学生时,应当时刻想到“如果是我的子女”。有了这样的情感换位体验,你会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少了一份失落,多了一份希望。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来自社会、家庭的不良现象常常会侵蚀他们稚嫩的心灵,受到伤害的心灵又特别脆弱,对待他们就要特别小心,要小心得像呵护刚刚出土的禾苗一样。”
2003年,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个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的学生吴某,由于家庭原因而迷恋上网络,多次教育不见悔改,按照校规应给予纪律处分。樊老师说:“一个农村家庭培养孩子不容易啊,你让他来和我谈谈吧。”她耐心地倾听了吴某的心里话后,对他说:“以后想玩电脑就到我办公室来,顺便还可以教教我怎么用电脑来上课、作讲座。”此后,樊老师经常和吴某谈谈心,吴某也体会到了家庭般的温暖,精神状况、学习习惯都一天天好转,最后以优秀成绩考入东南大学计算机系。
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应当是一个能宽容学生的老师,而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纠错。
2000年3月,当得知班上有学生在书店中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而悄悄放进衣服的情况时,我怒气冲冲地走向教室,但樊老师的那句话——“当学生犯错时,给予他们谅解和信任,有时会比惩罚更具力量”——却又使我停下了脚步。当那个学生忐忑不安地来到办公室,却惊喜地发现我递给他那本他想要的书时,不解地望着我。我平静地说:“以后有什么合理的要求,可以对父母说,也可以对我说,我会尽力满足你的。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做那种糊涂事了。”悔恨的泪水淋湿了他手中的书。
在3月份学生放假回校的那天,车站工作人员陪同一位退休老人来到我办公室,要酬谢我班的学生。因为老人的一个装有身份证、私章和数百元现金的塑料袋能够失而复得,多亏了我班的一名学生。顺着车站工作人员的指认,我看到了那名曾经“偷书”的学生。
成功的个案印证了樊老师的话:“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只有触及到人的灵魂,并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一个情与理并重的人,情是理的载体,理是情的升华。
在樊老师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已经不仅仅表现为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更应该体现为情与理的高度统一以及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为师傅、作为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领导,她不仅这样要求徒弟和其他老师,还以自身的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观点。
在樊老师的一系列国旗下的讲话中,她总能披情入理,让全校师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去学会关爱、懂得责任。她所提出的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四高”型人才观已经成为如东高中学子们心中不灭的灯塔。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她比青年教师更勤奋地钻研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努力将每节新授课都做成多媒体课件。
为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在繁杂的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之余,在新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她已经深入课堂听课14节。
为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她带领全校班主任一起读书学习,从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专著到各类教育杂志,用他山之石反省自己。
……
永远在创新、变革和追求,爱的心泉必将为樊老师浇灌出又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可亲可敬的樊老师
徐晓敏 庄慧慧 赵 鼎(现如东中学高二(1)班学生)
总喜欢带一个尼龙包袋,里面装着课本、备课笔记和眼镜,简简单单。在我们学生眼里,衣着整洁朴素的樊老师始终是一个典型而又平凡的人民教师形象。
在高一军训夏令营的开营典礼上,我们第一次领略了樊老师的风采。从容不迫的举止,优雅自信的谈吐,完全脱离文稿却信手拈来、条理分明的讲话尤其让我们折服。提出要求时,她抑扬顿挫,透露出丝毫不留余地的严厉;旁征博引时,她笑容满面,散发着慈母般的温存。她以特有的魄力威慑住一帮懵懵懂懂的小青年,敬畏,是我们对她的第一感觉.
幸运的是,樊老师后来承担了我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一下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引起了我们对政治学习的极大兴趣。樊老师不拘泥于课本,为了提高我们的政治敏锐力,她援引丰富的时政材料与我们共同分析;为了加深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她引导我们自学经济学地知识,自编自演关于钱币发展史的小品,寓教于乐。原本枯燥的经济学知识,在樊老师的阐述下,变得既亲切又有趣。小品、辩论赛、演讲都是我们政治课上常用的学习经济学知识的手段。同学们在樊老师的政治课上,真正地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并且受益匪浅。
政治单元测试,樊老师给我们全班的试题就是每人通过走访有关单位,完成一篇调查报告。于是,利用假日,我们全班同学分小组走访了交通局、工商局、国税局、行政审批中心、建设银行等单位,对当前改革新形势下政府部分的职能及一些热门话题进行探讨,并完成了详细的调查报告。经过樊老师整理,由我们同学自己编辑、打印的调查报告集终于出版了。樊老师把书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我们每一位同学生,并勉励大家在今后的求学路上继续做一个浩瀚学海的拾贝者。
当我们回忆起樊老师教我们课的那段日子,大家总爱亲切地喊出一声“奶奶”,是的,樊老师的慈祥与博大的爱让我们感动良久……
樊老师的爱是无声的。
她喜欢喊班上每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总是微笑着用赞许的声音说:“很好,请坐”,每当这时,我们内心就会涌起一种温柔的情愫,然后又化为隐藏内心深处的动力,直到现在和将来。
樊老师的爱是严格的。
一直是怀着敬仰的心去听樊老师作国旗下讲话。樊老师对全校同学期望很高。她教育我们学会关爱父母,懂得对家庭的责任;学会关心师生,懂得对他人的责任;学会关爱校园,懂得对社会的责任;学会关爱自己,懂得对祖国的责任。她带领我们追忆历史,树爱国之志;她引导我们自修高尚品德,自立高远志向,自养高雅气质,自培高强能力。从学习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遵循着她“以德为先”的深沉教诲。记得她严肃认真的神情,亦记得她坚定有力的声音:“如东中学的学生,走出去个个都应是高素质人才!”
樊老师的爱是博大的。
作为书记,事务繁忙,而在我们班任教期间,她总能抽出时间认真地为我们批改作业,并不忘在每个人的作业本上写几句鼓励的话。我们为那份执着的关爱与信赖所感染,并且学习她的人格魅力:辛勤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几十年,心中有的都是欣喜与感动。“我最爱看到的学生们:青春与光阴是你们拼搏的筹码,自信与智慧给你们舒展才能的勇气,好好努力吧,老师看着你们成功!”
“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这十六字是樊老师给予我们的期望,同时,这十六个字也为每一位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导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时刻感动着我们,令人敬仰!
大 爱 者
苏俊华(市学科带头人 如东中学政教处副主任)
1986年春节,正月初四。那天风很大,后又下起了雪。我们几位考上大学离开母校的高中同班同学受到樊老师的邀请,回母校参加大学生座谈会。樊老师将我们几个同学请到了家里,端出热腾腾的饭菜,还有金灿灿的春卷。20年前的一幕,仍使我们感受着老师给予的母亲一般的深爱。
1993年春节后开学,应家中老人的要求,我戴了一只戒指到校上班。樊老师看到了,并没有多说什么话,只是轻轻的说“教师最好不要戴这些东西”,从此我没有再戴过这些东西。我知道,樊老师是为了教师的形象,更是为了纯真的学生。
樊老师的电脑屏幕上一直是这样一张照片:儒雅的她的先生、潇洒的她的儿子和幸福的她自己。她说,我不能没有事业,但也不能没有家庭。我不能没有学生,但也不能没有儿子。他的幸福来自事业,也来自温馨的家庭。
2006年早春季节,樊老师又一次来到县城西郊公墓,默默地祭奠一个人,一个影响她一生的人——四十年前文革初期被迫害含冤而死的时任我县宣传部副部长兼教育局局长——樊老师的父亲,今年是他去世四十周年。
在人们的记忆里,樊书记一直是开朗的性格、清脆的声音、快乐的笑容、快捷的脚步和玩命的工作。而绝大多数人却无从了解这份令她终身挚爱的教育事业曾经给予她的是怎样的难以抹去的回忆。
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教育,需要呼唤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去震撼一群心灵,去震撼一代心灵,乃至去震撼几代人的心灵。
育人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爱人者。爱父母,爱家人,爱儿女,更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喜爱的学生,更爱自己世俗认为不应该喜欢的学生,更爱世俗认为不应该继续从事而且自己的家人也不应该继续的事业。
大爱无痕,大爱无言,大爱无声。
大爱者,樊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