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校园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

名师风采:宁静从教 璀璨为师——记江苏省名教师曹津源

1943 年 曹津源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无锡秀丽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伴随着他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光。学生时代的曹津源聪明、好学,尤其酷爱读书,涉猎极为广泛。他爱静,善于思考,所以学生时代就有独处林荫深处读书的习惯。当年在无锡市第一中学读书的时候,他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对面的锡山公园读书、思考和复习。受当教师的母亲的影响, 1961年,曹津源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被誉为“东方最美的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南师,有着宜人的学习环境、浓厚的人文氛围、诱人的馆藏图书、扎实的教风学风,求知若渴的曹津源如鱼得水,在知识的大海里尽情遨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霍焕明老师,是她,使曹津源在年轻的心田打下了争取做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朴实的思想基础。

1965 年,曹津源以优异成绩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服从祖国分配,来到如东。工作的第一年,响应号召,先到海门农村劳动锻炼了半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着又被调到启东,参加“四清”工作。 1966 12 月,正式到如东农技校工作,教初中语文。从 1965 年南京师范学院毕业到现在,一晃已是整整40个年头。40年间,无论是“文革”中文化沙漠的炙烤,还是涌动的经济大潮的诱惑,都不能动摇他献身教育、献身语文研究与教学的信心。40年间,无论是在如东农技校、在如东师范、在如东县教师进修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还是在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教学与治学、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挥洒自如在他身上都闪耀着“科教兴教”的光芒。

1984 年他被评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1989 年被评为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 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名教师。他曾当选省九届人大代表,是如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如东县专家协会副会长。

从曹津源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着意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直到现在为止,如何使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仍是是他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1985 年,一本杂志介绍说,经过调查,中学语文教材中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有三篇说明文,其中 就包括《 眼睛与仿生学 》。曹津源认为这篇课文融进了诸多现代科学的内容,应该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看你怎么教。他决定开这篇课文的研究课。

铃声响过,曹老师开讲了:

“有个中学生对鱼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能否根据户鱼鳍的功能设计一种新型的飞机呢?   

学生的大脑很快形成了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最近流行的蝙蝠羊毛衫,盲人用的超声波拐杖,大家知道这是由什么得到启示制成的?是蝙蝠。”这一介绍让强烈的兴趣推动学生进人积极的思维状态,这一课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由此奠定。

曹老师深知学生学逻辑知识前大多有畏惧心理,就采用“引而不发、以疑激趣”法展开教学。他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先掌握下列概念并能说出这些概念相互间的关系:复眼、眼、蜻蜓的眼、蛙眼、鹰眼、蝇眼、眼睛。学生趣由疑生,连忙边读边议。曹老师看到火候到了,提出要求:“请大家合上书本,在三分钟内作一次填空竞赛,看谁填得既准又快。”学生意兴盎然,一个个跃跃欲试。  

曹老师的课几乎一篇一个样,《 荔枝蜜  、《   、《 包身工  、《 猫》… …他讲解得各具风采,但是这许多的不同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轻松活泼的“快乐”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具体说来就是:改变教学角度,增添新鲜感;改变教学语言,增添可听性;适当运用“插语”,增添轻松感,适当增加深度,增添可思性。曹老师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即在于选择和把握好投石的时机:疑而未疑之处,妙而未悟之处,深而未涉之处,浅而已涉之处。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徐海峰这样评价曹老师的课堂教学:读一篇好文章,如饮醇酒;听一堂好课,如品香茗。曹津源老师的课堂教学,似酒,如茶。初抿,清香宜人;细品,回味无穷。……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三点:现代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素质教育理论的具体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  曹津源老师是一位善教者,从他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我以为,首要的是学习他思考的深刻、创新的追求、人格的力量。

 

作为一名语文学者,曹老师治学之路的最大价值在于他高瞻远瞩,勇于探索,提前摸索出了一条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语文学科“科教兴教”之路,描绘出一幅灿烂的语文教改画卷,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广大语文教师树立了榜样。

曹老师认为,语文教学需要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实践,他极力反对从书本到书本、经院式的、空对空的理论。他以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他比别人更善于发现问题并将教学过程中带有共性的问题首先纳人自己的研究范畴。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总感到文言距离当今社会十分遥远,文字语句很难理解,再加上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古今汉语的“异”,不讲其同,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一般是死记硬背。为此,曹老师研究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大量搜集资料,甚至把多种方言与古汉语作对照,写出了《论文言文教学中的古今汉语联系》,发表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曹老师认为,教学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要敢于冲破藩篱,不囿于陈见,要“发人所未发”,要善于研究所论已多但缺乏系统归纳的命题。例如他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提法尽管对,但不全面。于是多方搜集例证提出“词不离篇”的新命题,并研究出“词不离篇”的 5 要点:看作者立意,看题材特点,看感情倾向,看性格特征,看思路文脉。由于“发人所未发”,文章很快发表于《语文学刊 

作为一名语文学者,曹老师更善于站在理论的高度、从全局的角度俯视整个语文教学,从宏观的方向把握语文教学,善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曹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发现,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着手。为此,他学习了一系列思维学著作,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理论,写出了5000字的论文《论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从“思维的探索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特性”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论文发表于权威刊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曹老师还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倡导者和积极实施者。他发表过《让语文与数学联姻》、《让语文与体育牵手》等文章;通过“时文鉴赏”橱窗、《绿岸报》和选修课,他将200多篇时文美文介绍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积累。为了提高学生话题作文的拟题能力,他广泛挖掘语文资源,撰写了《亚运会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标题赏析》、《奥运会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报道标题赏析》、《“两会”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报道佳题赏读》、《“焦点访谈”的拟题艺术》等文章并开选修课作介绍,使学生大开眼界,在作文时精心推敲“明眸善睐第一瞥”。他把他的大语文教育观的见解和实践总结成讲稿,到陕西乾县、如皋师范和南通市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作讲座,受到普遍关注,他总结的创设大语文环境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县教育局文件的形式在全县推广。

如东教育界前辈、上世纪80 年代初就任如东教育局局长的苏国光老人,在90年代初下肢跌伤卧床期间曾经给《南通日报》驻如东记者站站长写信说:“曹津源同志是我多年来所景仰的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勤奋、赤诚、矢志不渝地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追求人生的真谛。我一直想把他的事迹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让所有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知道他,学习他。希望你能为我效劳,为教育事业做一件实事、好事。…  

1972 年底,为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教育界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号召,南通地区教育局决定在如东举行一次全地区范围的大型教研活动。这么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地区教育局长沈春生亲自部署,并将上研究课的重担交给了如东县,交给了曹津源。但那时“左”的影响多年,强调突出政治,强调阶级斗争,要真上成语文课很难。这要有胆量,弄不好还会受到批判。不巧的是,这时曹津源的妻子怀孕患上了妊娠期毒血症,血小板数量下降,血压升高到110180 ,病情令人担忧。年届而立之年的曹津源面临“左”的影响与亲人生病的双重风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万里春光收不尽》的公开教学任务。这堂课被要求整理成教学实录,印发到整个南通地区。

 

丰硕的研究成果给曹津源带来了盛名。但是曹津源第一次发表文章(7000多字的长篇论文《 纠正偏向,正确理解毛主席诗词》 ,于“文革”刚刚结束的 1977 年发表在扬州师院的《语文函授》 上),虽然高兴,却没有特别的感受。他说:“写文章几乎没有功利色彩,没有什么利益驱动,只感到有些体会不写下来是一种缺憾、损失,感到作研究写文章是教师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四:当时课务较重(教两班文选,还要教修辞逻辑),领导也没有要求,研究和写文章完全是‘自找苦吃’;没有稿酬(后来才有低稿酬);那时的报刊很少,写作时也没有想到去发表;写作条件很差,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屋子里,备课和写作只能在夜深人静后减弱了台灯的亮度挤在书桌一隅进行;即使文章发表了,也不像现在可评个什么奖之类,不想也不能用它再去获得个什么。‘可求’的欲望几乎为零。即使这样,我却乐此不疲,因为我相信这样的努力和积累总有它的价值,总是对自我的完善” 

1985 年,曹津源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一届后又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至今。工作的变动并没有改变曹津源的教师形象。他还是那么勤于思索,还是那么笔耕不辍,还是那么平易近人,还是那么心系教育,心系学生。看到孤儿生活困难,他仍会默默地提供资助,直到他考取大学也许也不停止……宝威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党委书记樊志瑾这样评价曹津源: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人在官场,没有官气,有的是书卷气,他把教书育人作为最大的乐事和最高的追求。冒亚平校长说他德艺双馨……。对于盛名之后的坦然淡然,曹津源在《过了黄洋界,险处更须看-四十年从教之路的哲学思考》一文中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他说:“名与实,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它至今似乎还困扰着一些人。我的体会是‘重实轻名,名在实中’。我们要追求‘名’,但更要追求‘实’;‘名’也不只是指荣誉、证书、奖状、称号,教师的‘名’,很大部分在学生的口碑,在萃萃学子的心中。”


[打印文章]
智慧·如中